9月21日,生態環境部在北京召開2025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會議。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并講話。黃潤秋(qiu)指出,黨(dang)(dang)的十八大(da)(da)(da)以來,習近平總書(shu)記多次就(jiu)大(da)(da)(da)氣(qi)污(wu)(wu)(wu)染防治工作(zuo)發表重(zhong)要講話、作(zuo)出重(zhong)要指示(shi)批示(shi),為持續(xu)深入(ru)打好(hao)藍天(tian)保衛戰指明(ming)了(le)前(qian)進(jin)方向(xiang)、提供了(le)根本遵循。黨(dang)(dang)中(zhong)央、國務院作(zuo)出一(yi)系(xi)列決策部(bu)署,措施之(zhi)實(shi)(shi)、力度之(zhi)大(da)(da)(da)、成(cheng)效(xiao)之(zhi)顯著前(qian)所未有,我國成(cheng)為全球(qiu)空氣(qi)質量(liang)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在習近平生(sheng)態文明(ming)思想科學指引下,各地區各有關(guan)部(bu)門堅持方向(xiang)不(bu)變(bian)、力度不(bu)減(jian),加(jia)強細顆(ke)粒物(PM2.5)和(he)臭氧協同(tong)控(kong)制(zhi),大(da)(da)(da)氣(qi)污(wu)(wu)(wu)染防治工作(zuo)邁出新的堅實(shi)(shi)步伐。推(tui)動加(jia)快產業(ye)綠色轉型升(sheng)級,重(zhong)點(dian)行(xing)業(ye)污(wu)(wu)(wu)染減(jian)排持續(xu)深化;推(tui)進(jin)能源(yuan)清潔(jie)高效(xiao)利用,減(jian)污(wu)(wu)(wu)降(jiang)碳協同(tong)效(xiao)應(ying)不(bu)斷顯現;提升(sheng)交通(tong)運輸清潔(jie)化水(shui)平,移動源(yuan)污(wu)(wu)(wu)染治理(li)扎實(shi)(shi)推(tui)進(jin);健全制(zhi)度機制(zhi)和(he)預(yu)案(an),污(wu)(wu)(wu)染天(tian)氣(qi)應(ying)急應(ying)對更加(jia)高效(xiao);夯實(shi)(shi)大(da)(da)(da)氣(qi)治理(li)基礎支撐(cheng),精準科學依(yi)法治污(wu)(wu)(wu)水(shui)平大(da)(da)(da)幅提升(sheng),各項工作(zuo)取得新的重(zhong)要進(jin)展和(he)成(cheng)效(xiao)。
黃潤秋強調,建設美麗藍天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方面,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,是滿足人民群眾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有力舉措。要深刻認識推進美麗藍天建設的重大意義,準確把握面臨的形勢任務,科學運用正確的方法策略,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大氣環境治理之路,努力實現空氣常新、藍天常在。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。著力推動PM2.5濃度進一步下降,努力消除重污染天氣,下大氣力解決惡臭、餐飲油煙等老百姓反映強烈的問題。二是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。保持戰略定力,把握工作節奏,做到持之以恒、久久為功,全面提升大氣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。三是堅持科學系統施治的工作方法。統籌好發展和保護、重點和全局、減污和降碳,精準發力、靶向施策,全力解決結構性、長期性、根源性問題。四是堅持改革創新的工作路徑。強化機制創新、技術創新、管理創新,完善政府主導、企業主責、公眾參與的共治格局,加強大氣環境治理科技攻關,持續提升智慧化監管能力水平。
黃潤秋指出,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規劃的收官之年,要認真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部署要求,找準著力點和關鍵點,深入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,確保完成“十四五”空氣質量改善目標。要加快完成重點工程任務,圍繞超低排放改造、燃煤鍋爐和爐窯淘汰、散煤治理、大宗貨物清潔運輸等,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,切實降低基礎排放。要落實好區域應急聯動機制,堅持早會商、早預警、早行動,提高預測預報的精準性,科學實施差異化管控措施,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長時間大范圍重污染天氣。要嚴格落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要求,堅決杜絕平時不作為、急時“一刀切”的做法,統籌開展督查檢查考核,進一步規范涉企行政檢查,做到無事不擾。
黃潤秋強調,“十五五”時期是美麗中國建設承上啟下、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關鍵時期,要認真總結“十四五”經驗做法,科學謀劃“十五五”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。堅持“一條主線”,即以PM2.5濃度持續下降為主線,大力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,協同控制臭氧污染。推動“兩個深入”,即深入推進結構轉型,大力推動產業、能源、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,從源頭解決大氣污染問題;深入實施污染治理,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減排,有力支撐空氣質量持續改善。做到“三個提升”,即提升法規標準引領,推動將大氣污染防治實踐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度,加快推進相關標準制修訂;提升政策機制效力,優化完善大氣環境管理制度,創新金融、價格、財稅、環保差異化管理政策;提升監測執法能力,不斷提高大氣環境監測能力和預測預報水平,推動執法監管提質增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