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碳(tan)排放核算的基本概念
1、碳(tan)排放(fang)的(de)定(ding)義
碳排放(fang)是指人類活動直(zhi)接(jie)(jie)或(huo)間接(jie)(jie)產生的(de)(de)二氧化(hua)(hua)碳(CO?)及其他(ta)溫(wen)室(shi)氣體(如甲烷CH?、氧化(hua)(hua)亞氮N?O等)的(de)(de)釋放(fang)。
這些(xie)氣(qi)體通過燃燒化石燃料、工業生產、農業活動等途徑進入大氣(qi),導致全球(qiu)氣(qi)候(hou)變暖。
2、核算范圍
根據《溫室氣體核算體系》(GHG Protocol),碳排放核算通常分為三個范圍:
直接排(pai)放(fang):企業或組(zu)織直接控制的排(pai)放(fang)源,如燃料燃燒、公司車輛排(pai)放(fang)等(deng)。
間接排放(fang):企(qi)業或(huo)組織(zhi)消耗外購電力、熱(re)力或(huo)蒸汽產生的排放(fang)。
其他(ta)間接排放:與企業活(huo)動相關但不由企業直接控制的(de)排放,如供(gong)應鏈上下(xia)游的(de)排放、員工通勤等。
二(er)、碳排放核算的全(quan)過程方(fang)法
1、確定(ding)核(he)算邊(bian)界
核算(suan)邊(bian)界是指核算(suan)對象的范圍,可以是整個組(zu)織、某個項(xiang)目或特定產品。確(que)定邊(bian)界時(shi)需明確(que):
地理邊界:核(he)算的地理范圍。
組織(zhi)邊界:核算的組織(zhi)范圍(如母公司(si)、子公司(si)等(deng))。
時(shi)間(jian)邊界:核算的時(shi)間(jian)段(duan)(如一年(nian)、一個(ge)季度等(deng))。
2、識(shi)別排放源
根據核算(suan)邊界,識(shi)別所有相關的(de)排放源。常見的(de)排放源包括(kuo):
固定燃燒源:如鍋爐、發電廠等。
移動燃燒(shao)源:如汽車、飛機等。
工藝過程排(pai)放:如水泥(ni)生產中的石(shi)灰石(shi)分(fen)解。
逸散(san)排放(fang):如天然氣管道泄漏。
3、收集活動數(shu)據
活(huo)動(dong)數據(ju)(ju)是(shi)指與排放(fang)源相關的量化數據(ju)(ju),如燃料消耗量、電力使用量、原材料用量等。數據(ju)(ju)來源包括:
企(qi)業內部記錄(lu):如能源賬單、生產日志等。
外部數據(ju):如供應商提供的排放(fang)因子(zi)、行(xing)業平均值(zhi)等。
4、選擇排(pai)放(fang)因子
排放(fang)因子(zi)是將活動數據(ju)轉(zhuan)換為碳排放(fang)量的關鍵參(can)數。例(li)如:
電力排放因子:每(mei)度電產(chan)生(sheng)的(de)CO?量(單位:kg CO?/kWh)。
燃(ran)料(liao)排放因子(zi):每(mei)噸(dun)燃(ran)料(liao)燃(ran)燒產生的CO?量(liang)(單位:kg CO?/噸(dun)燃(ran)料(liao))。
排(pai)放因子(zi)可以從政府發布的指南、國際(ji)數據庫(ku)(如IPCC)或行(xing)業報告中獲取。
5、計(ji)算碳排放量
碳排(pai)放量的計算公(gong)式(shi)為(wei):
碳排放量=活動(dong)數據×排放因子
例如,某企業消耗(hao)了1000噸煤炭,煤炭的排放(fang)因子為(wei)2.5噸CO?/噸煤炭,則(ze)碳排放(fang)量(liang)為(wei):
1000×2.5=2500噸 CO?
6、數(shu)據質量(liang)評估
為確保核算結果的準確性,需對(dui)數據質量進行評估,包(bao)括:
數據的完整(zheng)性:是否覆蓋所有排放源。
數據的準(zhun)確(que)性:是否與實(shi)際情況一(yi)致(zhi)。
數據的(de)一致性(xing):是否(fou)采用(yong)統一的(de)計(ji)算方法。
7、報告與核查
將核算結果(guo)整理成報(bao)(bao)告(gao),并提交給相關方(fang)(如(ru)政府、投資者等)。為提高報(bao)(bao)告(gao)的(de)可信(xin)度,可邀請第三方(fang)機構進行核查。
三、實際操作方法舉例
以下以一(yi)家(jia)制造企業為例,說明碳排放核(he)算的實際(ji)操(cao)作方法(fa)。
1、確定(ding)核(he)算邊界
地理邊(bian)界:企(qi)業位于中國江蘇省(sheng)。
組織邊界:包括(kuo)母公(gong)司(si)(si)及其兩家子(zi)公(gong)司(si)(si)。
時間邊界:2024年全年。
2、識(shi)別(bie)排放(fang)源
固定燃燒源:工廠鍋爐(燃煤)。
移動燃燒(shao)源:公(gong)司車(che)(che)輛(汽油車(che)(che)、柴油車(che)(che))。
工(gong)藝過程排放: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石灰石。
逸散排放:制冷設備中的氟(fu)利昂泄漏。
3、收(shou)集活動數據
鍋(guo)爐(lu)燃煤量:5000噸。
公司(si)車輛汽油(you)(you)消耗(hao)(hao)量:100噸,柴油(you)(you)消耗(hao)(hao)量:50噸。
石灰石用(yong)量:2000噸。
電力消耗量:500萬千瓦時(shi)。
4、選擇排放因子
煤(mei)炭(tan)排(pai)放因子:2.5噸CO?/噸煤(mei)炭(tan)。
汽油排(pai)放(fang)因子:2.3噸(dun)CO?/噸(dun)汽油。
柴(chai)(chai)油排放因子:2.7噸(dun)CO?/噸(dun)柴(chai)(chai)油。
石(shi)灰(hui)(hui)石(shi)排放(fang)因子:0.44噸CO?/噸石(shi)灰(hui)(hui)石(shi)。
電(dian)力排放因子:0.6噸CO?/兆瓦(wa)時(根據中(zhong)國電(dian)網(wang)平(ping)均排放因子)。
5、計算碳排放量(liang)
鍋(guo)爐燃煤排放:
5000×2.5=12500噸 CO?
公(gong)司車輛排放:
100×2.3+50×2.7=230+135=365噸 CO?
石灰石工藝排放(fang):
2000×0.44=880噸 CO?
電力消耗排放:
500×0.6=300噸 CO?
總碳排放量:
12500+365+880+300=14045噸 CO?
6、數據質量評估(gu)
檢(jian)查(cha)數據來源是否可靠(如能(neng)源賬(zhang)單是否完整)。
核對排放(fang)因子是否適用于(yu)當地(di)情況。
確保(bao)計(ji)算方法(fa)一致。
7、報告與核查
編制碳排放報告(gao),包括核算方法、數據來源(yuan)、計(ji)算結果等。
提交(jiao)報(bao)告給(gei)當地環保部門,并邀請第(di)三方機構進行核查。
四、碳排放核(he)算的常見問題與改進方法(fa)
1、數據獲(huo)取難度(du)
常見問題:部分數據(如供應鏈排放)難以獲取。
改(gai)進:與供應(ying)商合作(zuo),建立數據共享(xiang)機制。
2、排放因子(zi)的(de)不確定性
常見問題(ti):排放因子可能因地區、技術等因素而變化。
改進:采用更精確的(de)本(ben)地化排放因子。
3、核算方法(fa)的復雜性
常見問題:核算方法復雜,容易出錯。
改(gai)進:使用標準化工具(如GHG Protocol)和軟件(如SimaPro)。
綜合來看,碳(tan)排放(fang)核(he)算是實現(xian)碳(tan)中和目標的(de)基礎工作,涉及核(he)算邊界確定、排放(fang)源識(shi)別(bie)、數據(ju)收集、排放(fang)因子選擇、計算與報告(gao)等多個(ge)環(huan)節。
通過科學的核算(suan)方法,企業可以準確評估自身的碳排放量,制(zhi)定有效的減排措施(shi),為應對氣候變(bian)化貢(gong)獻力量。
在實際(ji)操作(zuo)中,企業(ye)應根據自身特點(dian)選擇合適的核(he)算方法,并不斷(duan)優化數據質量和(he)核(he)算流程,以提高核(he)算結果的準確性和(he)可信度。
來源(yuan)于(yu):曉(xiao)和碳排放與碳中和2025年02月25日